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济南市政协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性搭建了“商量”这一全媒体协商平台,进一步彰显了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全国政协协商民主实践中走在了前列。天下泉城客户端即日起推出“泉城商量”系列报道,聚焦“商量”向区县基层延伸,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引水上翠屏
玫瑰花更“红”
今年4月20日,平阴迎来一个好消息。在济南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泉城迎来了“荷谐玫好”的“双市花”时代。平阴县政协围绕玫瑰产业开展“商量”的探索与实践,也让玫瑰变得更加“鲜艳”。
平阴县玫瑰镇王桥村村民赵广亮对于当年玫瑰种植的艰难仍然记忆犹新,王桥村不远处就是翠屏山。翠屏山位于平阴玫瑰的核心种植区,历史上又称“水山”,但是“水山”不仅山上缺水,而且周边地区也十分干旱。赵广亮回忆,村里玫瑰原来没有水浇条件,栽植玫瑰花产量很低,每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
2019年,平阴县政协按照济南市政协推动“商量”向基层延伸的要求,将“商量”在平阴聚焦到平阴人民心目中举足轻重的玫瑰花和翠屏山上,将“引水上翠屏,玫瑰花更红”作文了“商量在平阴”的开题之作。重点研究如何将玉带河水引上翠屏山,以解决玫瑰核心种植区的缺水问题。
经过各抒己见和共同协商后,政协委员与部门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士、群众代表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初步形成了引玉带河水上山的具体思路和方案。
平阴县委书记杨旭东对这期“商量在平阴”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平阴县政协创新履职方式、聚焦平阴玫瑰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要求平阴县政府进行专题研究,将“商量”出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投资6000余万元的引黄灌溉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顺利完工,黄河水通过玉带河、各级泵站和管道输送到了翠屏山顶,这让周围的玫瑰“解了渴”。赵广亮高兴地说,现在水浇条件有了,玫瑰产量也翻番了,目前每亩能产出500斤左右。
为了助推玫瑰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平阴县专题商量中还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的建议,2019年11月,平阴玫瑰产业发展中心成立,围绕平阴玫瑰“123”产业融合发展做起了大文章。平阴玫瑰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勇介绍,在“一产”方面主要发展标准化种植、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种植来提升玫瑰的品质;在“二产”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扶持、强强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三产”发展方面,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工业旅游,发展康养产业。
在多方关注下,玫瑰变得更“红”了。2020年,济南市政协开展了做大平阴玫瑰产业专题商量,两位政协委员“把平阴玫瑰打造成济南的第二市花”的建议得到与会委员、专家的一致认同,并形成了共识,这为日后玫瑰正式当选市花打下了基础。
如今平阴玫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在持续走高,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27.92亿元,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区域品牌百强。
发展特色产业
让“莱芜生姜”更闪亮
如果说玫瑰是平阴的名片,而生姜则是莱芜的名片。
据了解,莱芜生姜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莱芜区生姜出口已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国首位,生姜出口量全国第一,世界市场70%的姜片来自莱芜,“莱芜姜、保健康”成为享誉中外的特色品牌。
然而,近年来莱芜特色生姜产业一度因姜瘟病害影响产量和收益,这让莱芜区政协委员、东汶南村党支部书记、傲农生物科技公司经理亓新华十分困惑。“商量”平台提供了一个解决姜瘟病的契机。最终,亓新华通过商量平台与济南市农科院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技术支持。
“2019年,开展‘商量’以后,第二年我们就跟农科院合作,开始做脱毒提纯,最终解决了姜瘟的问题。涨势明显比较好、抗病、抗倒伏,而且产量比较高,五年之内都是高产期。”亓新华说。
除了要让生姜“种得好”,莱芜生姜还面临着文化挖掘开发不足,制约生姜产业发展的现状。
高庄街道政协联络室联合生姜特色村、企业等,开展“挖掘特色生姜文化,发展特色生姜产业”商量,政协委员认为,充分发掘“莱芜姜”的文化内涵,既能展现“姜源”文化,支撑产业“走远”;又能丰富完善产业链,把产业做足、做强。
“商量”的成果最终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工作推进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东汶南村生姜种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生姜产业基础较好、富有潜力。高庄街道及东汶南村共同制定“中华生姜第一村”发展规划,着力建设集生姜种植、加工、康养、美食、科研、居住、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莱芜区政协委员、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张泗军表示,通过“商量”平台,吸纳了各方意见建议,最终把这些意见建议变为了农业农村部门工作指导的方向,对生姜产业来说就是完善产业发展闭合链条,打造生姜产业精深加工体系。
目前,莱芜区全区常年种植生姜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量30万吨,“莱芜生姜”成功申报国家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已达124亿元。
责任编辑:莱芜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