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女,48岁,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莱芜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呼吸内科及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诊断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疾病介入医师分会基层委员,原莱芜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莱芜市医学会急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临床工作24年,先后在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工作。2004-2017年间,在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镜诊疗科进修学习四次,成为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外出学习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医生。虽然年近知天命,但并没有阻挡她对医学的追求,为进一步精准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今年春节刚过,她就再次奔赴省级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学习,并重点掌握了血流动力学监测、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肺动脉漂浮导管、超声血流动力学评估等先进医疗监测技术。
2015年,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她临危受命,当选为科主任。科室工作从零开始,团队实力亟需提升,新技术的开展刻不容缓,所有技术操作必须要亲力亲为,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一名男同志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而她还要面对许多来自家庭的压力,儿子面临中考、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经过再三斟酌,她最终以事业为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干就是五年。五年来,她带领科室团队开展新技术20余项,填补了医院空白。如今科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儿子已读大三,父母的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每当想起疏于对家庭的照料,她总觉得心中有愧,但她从未后悔过,用她的话说“只要更多的危重患者能转危为安,看到更多的家庭幸福团聚,我这点付出又算什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作为医生应当坚守的职业精神,也是她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
重症工作就是与死神赛跑,需要挥洒辛勤的汗水与付出百倍的努力,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就是对她努力的极大肯定,也鼓舞着她继续为重症事业而不懈努力。两年前,一位肺癌患者在胸外科手术两天后,因刀口疼痛不敢咳嗽,大量痰液积聚于气管内形成痰栓,造成病人气管堵塞,病人极度呼吸困难,全身青紫,意识丧失。转入重症医学科后,患者当即出现呼吸停止,考虑痰栓窒息的可能性大,刘静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同时给予纤支镜吸痰,缺氧逐渐改善,患者意识清醒。为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因素,经过纤支镜抽取痰液做微生物学检查、并通过床旁超声进一步评估病情,检验科第一时间返回结果,排除了肺栓塞、胸腔积液等可能。经过和胸外科联合查房,制定了精准科学的治疗方案,治疗3天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继续胸外科治疗5天后康复出院。
刘静及其团队一直秉承“仁爱、奉献、责任、病友至上”的医院核心价值观,从科室成立以来,团队共救治各种危重症患者千余人,抢救成功率达87.9%,零纠纷、零事故。
她个人先后获得“民盟山东省委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市卫健委最美医生提名奖、市委统战部表彰的“抗疫·出彩统战人”和“区卫生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她的团队连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和突出贡献科室,并荣获山东省费森尤斯血液净化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和济南市第一届重症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
虽然只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但她凭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信念以及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精湛医术,使名不见经传的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逐渐在莱芜大地上口碑相传,声名鹊起。
2016年1月,医院首例呼吸衰竭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出院;
2017年9月,医院首例支气管异物成功取出;
2018年3月,医院首例经皮气管切开术成功开展;
2019年10月,医院首例持续床旁血液滤过完美下机;
……
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她记忆犹新。
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但人生又有几个五年。期间她见证了自己医术的进步和团队的成长,见证了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更见证了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的日益壮大和飞速发展。
责任编辑:莱芜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