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关于重视家庭教育,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 编辑: 日期:2025-02-10
浏览字号:

关于重视家庭教育,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

区政协委员  鹏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李奉爱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2021年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可见,重视家庭教育,不仅关系青少年成长发展,更关系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锲而不舍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然而,《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这其中69%-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上述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千万个家庭对子女的学业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但是过高的、不恰当的期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成为沉重的负担。由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关爱青少年健康发展。

为此建议:

一、要发挥政府在促进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文化、民政、财政、司法、卫健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家庭教育发展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增强社区、学校、家庭的良性互动,落实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合力。

二、明确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领导职责,设立专门的、专业的指导机构。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构想,教育这个社会的基本职能的三个领域,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由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提供行政服务。教育部门除了管好学校教育这个主业,还应担负起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导、管理、服务职责。建议优化当前莱芜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选配即懂学校教育又擅长家庭教育的教育专业人士负责全区的家庭教育促进工作,该中心建议设在我区教育局职能科室之内,与妇联儿童部联手开展家长素质提高工程,做到家庭教育教育部门有人管、有行家管,管的了,管的好。

三、要强化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政府要依法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统筹保障促进家庭教育工作;要加强促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经费来源渠道;要建立对特殊未成年人的关爱机制,保障留守、流动、贫困、重病、重残等特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需求;整合有关科研资源,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教科研工作,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免费专业培训,组建家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教师经常接触家长的优势,为家长提供培训服务。

四、恢复并加强附设于各类学校的家长学校。

各类学校应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专业引领,恢复并加强原有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扎扎实实的开展培训咨询活动。每学期保证8个课时的父母培训课程;每学期保证期中、期末各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不要开成分数报告会、告状会、训诫会,应通报学校、班级工作,互通信息,交流家庭教育经验,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等等。

五、要创新形式、丰富活动。

开展议好家风好家训、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未来梦想等活动,选树各级最美家庭典型,激发传播家庭正能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支持并指导建立亲子阅读基地,鼓励组织民间亲子读书沙龙,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沙画比赛、亲子手工大赛等活动,丰富家庭教育形式。开展系列关爱活动,关注特殊家庭群体身心健康。依托各村(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基地,组织宣讲活动。

六、要增强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成效。

要坚持贴近家庭、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设计群众易于、便于、乐于参加的活动载体,引导广大家庭积极参与促进家庭教育活动。要鼓励职校、学校、教育机构开设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提升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鼓励卫生健康机构和有关社会组织建立孕妇学校、新生儿父母学校、家长大学,并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要落实意识形态生态责任制,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服务市场管理,培育壮大专业化、规范化指导服务机构,确保家庭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我们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做好这项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工作,一起努力培育德才兼备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