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用青春热血浇灌基层法治文明之花 ——“85后”法律服务工作者王其欣讲述如何扎根基层
来源:未知 作者:莱芜区政协 编辑: 日期:2019-06-17
浏览字号:

“小到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元工资,大到死亡纠纷案件,只要群来找我处理,我就尽心尽力去做。这对我来说是正常工作,但对于一辈子可能只打一次官司的群众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牵挂……”日前,在第四届“济南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佳(优秀)青年”表彰大会上,一名“85后”受表彰者的一番真情流露引来台下阵阵掌声。他就是“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其欣。身为一名“85后”青年,他是如何在基层扎根,在法律服务领域干出一番不俗业绩的?日前,王其欣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基层的奋斗故事。

别人“躲”的麻烦事主动靠上去办

从做好一点一滴的小事获得认可

王其欣出生在莱芜区牛泉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不普通的是,他的父亲是一名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在王其欣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经常被上门求助的村民叫走,有时一去就是二十多天;上街赶集,总有陌生面孔对父亲说一堆感谢的话。父亲的言传身教,在王其欣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2011年,王其欣顺利通过考试及竞聘,成为高庄法律服务所主任。“我从小就觉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没想到,想赢得群众的尊重并不容易。”年纪轻轻,初来乍到,王其欣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为了得到同事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王其欣选择从“别人见了躲着走”的事做起,积极参与信访案件化解工作。

不厌其烦地在当事人之间奔走,讲政策、讲法律、讲民情,依法促使当事人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王其欣积极主动靠上做工作。随着一件件积案化解,大家开始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有纠纷,找其欣”逐渐成为高庄街道百姓的共识。

一个年轻人如何才能在基层扎下根来?每当有人这样问王其欣,他就会从柜子里翻出一摞笔记本。从2014年起,从大年初七到腊月二十九,他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调解了什么纠纷,到哪个村开展普法,都按序号一一记录在册,每一件都实实在在。

“为什么基层留不住人?不接地气、不深入群众,就扎不下根去,更无法生存。”王其欣说,接地气、深入群众,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出来的。群众讲感情,也最重感情,只有用心用情,把群众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办,才能获得认可。

创新开展村级合同监管

主动作为护航地方发展受重视

在高庄法律服务所综合服务大厅,有一排贴着“合同监管工作档案”“项目竞标工作档案”标签的铁皮柜。“基层法律服务所根在基层,要想谋发展,就必须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担当作为。这些就是我们的担当。”王其欣指着文件柜说。

一个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何监管起了村级合同?这要从2015年的一次“法律体检”说起。当时,王其欣下村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发现某村的23份合同中,30年以上期限的租赁合同有18份,有一份干脆标注着“永久”。“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王其欣说,这么多超长租期的合同,不光在法律和道理上很难讲通,也容易在未来引起纠纷。不仅是经济合同,他还发现,很多村在处置村集体资产、大项目发包时,随意性太大。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和思考,王其欣决心通过创新法律服务改变这一现状。

2016年9月,在王其欣的建言献策下,高庄街道党委政府出台文件,“农村合同监管及项目竞标监管服务中心”在高庄法律服务所落地。此后,高庄街道各村居的经济合同从程序到条款内容,都要通过该中心审查监督才能在印章管理中心盖章生效;村级无法进入规范招标程序的土地承包、租赁、流转等,在该中心进行公开竞标。

这项法律服务模式推行之初曾受到过一些阻力。有些村干部逃避审查,有的甚至找到王其欣,抱怨自身权力受到了限制。然而,事实让他们渐渐意识到,这项法律服务实则有助于村级开展工作。有了“第三方”监管,实现了“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的良好效果。不到一年时间,高庄街道90各村居全面开展了合同监管和项目竞标工作。

近年来,王其欣带领同事先后参与服务了莱芜南部环山旅游大道建设占地等二十余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高庄法律服务所备案合同3143件,主持项目竞标43件,帮助修改合同1864件,提出法律意见1189件,将农村各类经济活动由事后处理变成事前防范,防止各类矛盾纠纷发生,助力乡村振兴,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定制”式上门普法

用心用情奉献赢得群众好口碑

     “多亏听了你的普法课,不然我们几十万的存款就打水漂了。”不久前,高庄街道某村一位老党员在路上偶遇王其欣,激动地向他道谢。原来,这位老党员因为听了王其欣在村里讲的一堂普法课,及时从一家商务信息咨询机构取回了存款。老人说,他和多名亲友要回钱不久,那家机构的负责人就因非法吸收公共存款被公安机关带走了。

     在基层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多年,王其欣深刻认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甚至信访案件,源于村民不懂法,于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普法宣传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王其欣把普法课安排到晚上、周末,甚至是刮风下雨等不宜干农活的时间,围绕村民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彩礼返还等内容进行。

要调动群众学法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形式和内容更要“量身定制”。针对农村老年人,王其欣联合庄户剧团编排了“法治小戏”,将赡养等法律知识融入其中;为方便年轻人学法用法,开设了“其欣说法”微信公众号,发布典型案例,随时解答法律咨询。从“普法小夜校”到“田间地头法治课”,群众喜闻乐见,普法效果越来越好,远近村居纷纷上门邀请王其欣讲课。开展“定制式”上门普法两年来,王其欣走遍了高庄街道每一个村落,开展普法讲座200余场,受益群众3万多人。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工作在农村,对于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我感同身受。这也我扎根农村,为基层法治建设乐此不疲奋斗的原因。”王其欣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相比于纷至沓来的荣誉,村民在调解协议上摁下手印、握手言和,台上滔滔不绝普法几个钟头换来的热烈掌声,更让他感到踏实和快乐。